中新社北京12月1日电 题:福建“15条”显现两岸融合发展“方向不变”“力度加大”
中新社记者 容海升
福建近日公布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简称《意见》)首批15条政策措施。中央大力支持之下,福建四方面15条具体、实在的措施透露出大陆方面推动两岸融合发展“方向不变”“力度加大”。
福建方面透露,《意见》9月12日出台后,中共中央台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48个部委当月27日赴闽开专题会议。在中央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基础上,福建进一步制定措施,第一批包含“台湾居民居住证办理时限由法定20个工作日优化至5个工作日”“65周岁及以上台胞可免费乘坐城市公共交通工具”“为来闽就业创业的台湾青年提供一定期限的过渡免费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等。
在闽生活、工作的台胞第一时间感受其中诚意,认知今后可更加便捷实现与福建居民同等待遇。一些细腻的开放举措直接惠及细分群体,如台湾律师吴蒨告诉媒体,新举措包含明年安排50人次台湾地区法科学生到福建检察机关实习实训,这还是第一次。无疑进一步拓展了台胞参与大陆法治建设的渠道。
毋庸讳言,近年两岸正常交流往来面对种种限制、挑战,困难很多。福建推出“15条”,一方面显示出大陆对台政策“方向不变”,即便困难很大,仍决心不断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从早期强调经济融合,走向包含社会、文化等各领域的深化融合发展,并且,融合发展从政治论述,向着中央及地方各方面政策配套以及措施落地后鲜活的两岸往来互动转化,要让两岸的同胞能够体面地、安全地、方便地、低成本地生活在一起。
另一方面,“15条”也透露出大陆对台工作“力度加大”,实现台胞与大陆居民同等待遇,要向困难领域迈进。
《意见》中多处提及发挥福建独特优势和先行先试作用。如“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先行先试,扩大授权赋能,持续推进政策和制度创新”等表述,表明中央在福建全域建设示范区,有决心打破更多条条框框的障碍,并积累经验、未来以点带面作进一步推广。
观察家也注意到,民进党当局以“不切实际”“一厢情愿”等言辞回应《意见》及两岸融合发展前景。但关心台海局势的人们可以注意曾作为战地的金门厦门,两地朝向一个共同生活圈所作的探索。新冠疫情趋缓、“小三通”复航后,金厦之间各种联结纽带快速恢复;福建“15条”等新增政策措施,有助于更多台生台胞台企着眼闽台合作、作出前瞻规划。以前难以想象的厦金大桥,今年已有金门民间团体发动连署,要以“公投”形式向台当局反映当地乡亲建设这座大桥的愿望。
对于和平发展,大陆展现诚意、决心,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台湾民众和金门乡亲一样,在共享实实在在的和平红利中建立起对于融合发展的信心。(完) 【编辑:刘阳禾】
中新社合肥12月1日电 (记者 赵强)记者1日从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下称“保护区”)了解到,随着寒潮南下,目前该保护区已迎来了候鸟迁徙高峰。根据保护区最新的水鸟统计数据,11月份单次监测到的候鸟数量达七万多只。
升金湖位于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和贵池区境内,享有“中国鹤湖”之美誉,是亚洲重要湿地,也是安徽省唯一的国际重要湿地,每年都会有超10万只候鸟来此栖息越冬。
据保护区管理处相关负责人徐文彬介绍,近期随着北方气温的逐步降低,食物的缺乏导致众多来自俄罗斯、蒙古国和中国北方等的候鸟开始了它们的南迁越冬之旅,升金湖湿地因冬季气候相对温暖,加之丰富的食物和适宜的栖息地,吸引众多珍稀候鸟前来越冬。
徐文彬告诉记者,与去年相比,今年越冬候鸟数量有所增加。目前保护区已经迎来了许多珍稀候鸟,如白头鹤、白鹤、白枕鹤、东方白鹳等。调查显示,今年有15种水鸟数量达到国际重要湿地的数量标准,这可能与今年的气候条件和食物资源有关。“今年保护区加强了保护和管理,为候鸟提供了更好的觅食栖息环境和生存条件。”
据了解,为了保障候鸟越冬的安全和顺利,保护区采取多项措施,如加强巡逻和监管,安排人员全天候值班;通过争取中央水环境资金近2000万元人民币,建成升金湖保护区智慧监管平台,实现了保护区的智慧化监测和管理,提升了保护管理工作效率。
此外,开展湿地生态修复项目,启动湿地生态修复项目种植工作,保护区本年度完成种植水生植物约2500亩,作为越冬候鸟的觅食地和栖息地,促进湖区水生植物的自然恢复。
根据安徽省去年越冬水鸟同步调查显示,在升金湖单日监测到越冬水鸟有41种69479只,整个越冬季水鸟数量已超过10万只。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0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34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数量由300余只增长到1200多只,占全球数量的八分之一。(完) 【编辑:刘阳禾】